祁门红茶的出口贸易

秘书处 中国名茶评论42,528字数 3751阅读12分30秒阅读模式

祁门红茶的出口贸易

自清代以降,祁门茶叶以外销为主,在五口通商以前,祁门茶叶主要是顺阊江而下,运往广东销售;自五口通商后,祁门绿茶贸易主要转移到上海销售;而安茶依旧是运往广东,远销东南亚地区。祁门红茶,在中国茶叶中间很有名,买红茶的客人以俄罗斯国的人最多。祁门红茶卖的法子,是在祁门将茶做成,再装到九江重新改做,装成箱子,再装到汉口去卖。——《安徽地理说略》,《安徽俗话报》,1904 年第 13 期,第 20 页。

祁门红茶出口的贸易环境

茶是我国特产,自汉唐以来就是国家财税的来源。大航海时代开始,茶叶走出国门,成为我国对外输出的重要商品。19世纪八十年以前独占海外市场达百年之久,据我国贸易商品的首位亦有三十年之久。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为祁红贸易的最盛时期,据1933年《国际贸易导报》载:“鼎盛时代自1880年至1887年中,仅有1883年稍稍不及二百万担;其他七年输出总额均超过,多者乃有二百二十二万担。”另据1941年《东南经济》载:“五口通商来,我国对外贸易,突飞猛进,华茶输出,与日俱增。自1868年至1879年为兴旺时期每年出口数额在100万公担以上,即以红茶一项,已达90万公担左右。”(1公担约等于2担)红茶出口数额占90%左右。这一时期为华茶出口的黄金时期,而华茶出口中的90%左右均为红茶,可见红茶是华茶出口的中坚力量。

印度、锡兰、爪哇、日本、台湾之茶业,先后勃然兴盛起来,中国向以独霸世界之特产茶业,遂日灰其黄金色彩,颓然就衰。------胡浩川、吴觉农二位茶业专家对清末民初全国茶叶外销形势的描述

19世纪末开始,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受到了新兴茶叶贸易国的强烈冲击。同时也因为华茶的墨守成规,质量无法同新型机械制茶的新兴国家竞争。更有清朝末年国力持续衰退,茶叶国际贸易由外国洋行把控,面对茶叶进口大国英国的贸易保护全无还手之力。祁口红茶在我国茶叶出口衰落期仍能勉强维持局面,保持每年约七、八万箱的记录,华茶在国际茶业市场被挤压的无立锥之地之际,祁口红茶是振兴我国茶叶的旗帜。

“我国祁门红茶素负盛名于世界,虽云尔年以来,印度、锡兰、日本红茶进步甚速,华茶贸易,日益不振,然祁口纽茶有其特殊之色香味优点,至今销售英伦三岛,仍有相当地位,尚保存着每岁走八万箱之记录。”——鄷同禧:《祁口红茶销售之程序》,《银行周报》,1937年第21卷第16期,第7页。"

英国列世界需茶国之第一位,为华茶最初输出之国,输出之茶几全为红茶一种,光绪初年,华茶输于英国者已达数千万斤之巨,英人怵于漏卮之巨,乃极力提倡印度、锡兰二处之茶叶,以与吾抗。然至光绪十二年时,华茶之输入英国者犹见增加,乃达于一万五千数百万斤,其时印度锡兰输入英国之茶额相捋,越二年更超华茶额而上之。光绪三十年,英国入口之茶,几全为印锡二处者所占,盖英国即以不平之税律加之华茶,又复禁其入口,毋怪华茶之不与敌也。计是由中国输英者降为五百十余万斤,不过占其总输入额十分之二十四而已,嗣后则与年递降,更较光绪三十年而不如矣。”——《中国之茶叶》,《中外经济周刊》,经济讨论处编辑,1926年第173号,第16-17页。

俄商控制下的祁门红茶外销贸易

祁门红茶诞生之初,进入上海市场销售一般。1882年祁门红茶转往汉口,主要由祁门阊江经景德镇至饶州,再改用大船以小汽轮拖驶,渡鄱阳湖到九江,再至当时中国最热闹的红茶交易市场—汉口。

在老辈人的描述里,祁红离开徽州故里,启程转运时可谓盛况空前。“头批满堆,即择吉日良辰,鸣炮奏乐,大宴茶师及工人,匀堆成箱后,即抽茶样一箱,派水客送样至汉口。汉口茶栈大开中门迎水客,并设宴款待,仪式非常隆重。”其中“中门接客”是徽州人接待规格中最高的礼遇,祁红便享有这样的待遇,可见其尊贵。于是,在徽州的民间,就有“一品官,二品茶”这样的叫法。

汉口作为中国“茶叶港”的历史可追溯至17世纪中期。山西商人在汉口经营茶叶生意,销往俄国,世界因为茶叶而认识了汉口。至19世纪中期,俄国人不再依托晋商来获取茶叶,他们来到早已熟悉的中国内陆城市汉口,自己做起了茶叶生意。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俄国国内政局动荡,俄商渐渐退出中国红茶市场。祁门红茶贸易的重心汉口转向上海,英国势力下的上海茶栈开始控制祁门红茶的贸易。

图片源自Pinterest

1919年以后的祁门红茶的运销

祁红的运输路经是由产地运送至上海,大部分祁红须运至九江,茶号将箱茶交于茶栈后,茶栈再运赴上海。期间产生的一切费用全由茶号负担,待箱茶出售后,一并扣除。祁红运到上海后,即投送茶栈,送样与洋行,进行交易。

“祁红价格品定,漫无标准,一唯洋商意旨是从。分批出货,固为其本身自具之品级,上下其价格,故有应然。因以中途发生异议,以致减削定价者亦时时有之。此则大洋行较少;小洋行特甚。价格几何,交易与否,全赖洋行。”——吴觉农,胡浩川:《祁红茶业复兴计划》,《国际贸易导报》,1933年第5卷第11期,第44页。

从最初的茶叶生产到最终的外国消费者购入要经过多个交易环节:生产者(栽培者或粗制者)→茶贩子→茶行→茶客→茶号→茶栈→买办→购茶洋行→外国卖茶店→外国消费者 。华茶销售贸易中剥削奇重,主要是“茶栈将茶叶卖给洋行,须支付种种杂费,还必须忍受洋行的压价,茶栈即将这些负担转嫁给茶号;茶号每到茶季需现金购买机器、雇用工人制茶,茶栈则于茶季之前向银行或钱庄贷款,再以更高利息贷给茶号,茶号则必须将所制茶叶装箱之后,运到指定地点交给提供贷款的茶栈,茶栈在售茶之后,开例栈单,除正常佣金外,所列各项剥削名目多达20 余种,茶号再通过压价及种种陋规,将负担最终转嫁给茶农” 。茶农在遭受剥削、所获无几的情形下,茶叶生产毫无积极性,茶农“惟一的保本办法,只有疏放管理,粗暴采制,少费些生产的费用。”

祁门红茶统制运销

1929— 1933年间,红茶价格波动极大。祁门红茶的国际市场销售在经济危机大萧条的影响之下已经呈现出败象。因为祁门红茶的销售完全受国际市场需求关系的制约,加上印度、锡金、爪哇等地所产红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与中国红茶展开剧烈的竞争,已经完全打破了祁门红茶旧有的独占贸易格局。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变动的需要,安徽省着手对传统的产运销体制进行改造。

祁门红茶在实施统制运销政策之前,安徽省政府已开始着手对祁门红茶进行产销方面的改良实验,开展红茶合作运动,建立祁门茶叶产销合作社。1936 年2月,安徽省建设厅在全国经济委员会茶叶技术讨论会上提出统制祁红运销的办法,以利国际贸易的建议在会上获得通过。安徽省政府本着会议通过之原则,派人赴江西商讨扩大红茶统一运销的范围,积极筹组皖赣红茶运销委员会。

1936年4月1日,皖赣红茶运销委员会在安庆正式成立。皖赣红茶运销委员会认为中国红茶在世界销场衰落,重要原因由于成本昂贵,统一运销以后优点有三:“ (一)茶号以前承货栈款额,利率一分五厘,现在具领政府贷款利率八厘,计减少利率几及一半;一运销,由公路铁路联运能保障茶号茶箱的安全,运费也较从前水运便宜;(三)茶号以前运销茶叶,悉数委托茶栈,佣金及其它使费几乎占茶叶售价百分之十五, 现在政府统一运销,只收百分之二手续费,其它一概不取。”

皖省统制红茶政策刚出笼,就遭到了上海茶栈的强烈反对。上海洋庄茶业公会于1936年3月29日致电实业部云:“属会各茶栈痛定思痛,历年被各处红绿茶号亏欠至七百万元之巨,本年放与祁(门)浮(梁)至(德)各号亦有百余万元,满望收些旧账,保全新帐。若由皖赣省府运销,不独剥夺商人自由,且失政府威信。” 恳请皖赣省府撤销成命,使茶栈、茶号得以营业自由,明确反对皖省统制运销红茶政策。在茶栈看来,“皖省府实行统制运销,夺运夺销”,实是与民争利“制茶栈死命”,夺茶商之生计。皖省府“剥夺商权”的行为使得茶栈“忍无可忍” , 于4月23 日停兑歇业, 坚决抵制政府的统制行为,要求实业部“迅予撤销皖赣红茶运销委员会, 俾为营业而安工商”。

皖省府对上海洋庄茶栈的指责迅速做出回应,说“国产红茶本占国际贸易上重要地位,近年衰落已达极点,再不设法振兴,茶农茶商势必同归于尽”,责备沪栈茶商把持操纵,意以停兑相要挟,“实属不明大义”。其态度强硬是因为祁、浮、至茶区茶号业经皖赣运销委员会派员登记完毕, 计祁门登记茶号125 家、浮梁76家、至德40余家, 3县贷出茶款195万元, 并在沪设总运销处, 办理运输及撤销事宜 。皖省府态度强硬意在组织设施完备后便可开始独立运营红茶产销, 无需茶栈合作。

1937年5月,实业部联合,皖浙赣湘鄂闽六产茶大省,组成中国茶业公司。预备统一运销六省茶叶,在各省设立茶业改良场,改良茶叶,在上海设制茶厂,采用现代技术制作茶叶。因去年皖赣红茶运销取得不错的成绩,且浙赣湘鄂四省也有统制茶叶之打算,更是中央政府之推动,中国茶业公司成立。

祁门红茶的统制运销在某种程度上斩断了茶栈的传统贸易体制, 损害了茶栈的商业集团利益。在抗战即将爆发的大背景下,华茶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的衰败和统制运销中的官商权势纷争折射出了民国时期茶叶贸易发展的步履艰难。

历史上的今天
7 月
3
秘书处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07-03 16:18:5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vip.ccen.tv/mingcha/2023/07/03/2484.html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