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清末的茶忙时节。祁门历口有一个叫吴志中的老汉,一天从高山背回近百斤生叶对,兴冲冲赶到家,将鲜叶倒在地上,不料山路迢迢全被捂红了。老汉惊慌失措,想扔了太可惜,不如试着做出来再说。等他按绿茶的工艺做出后,茶条全是乌色。尽管如此,老汉还是将茶挑到茶庄,可是连走几家茶庄老板都说,“这完全是变质的坏茶叶,不要。”
老汉是犟脾气,卖不了就自己喝,绝不倒掉。政治鸦片战争后期,外国人已公开到中国活动。当老汉挑着一袋茶叶,垂头丧气往家走时,迎面碰到一位外国传教士。教师随口问道:“老汉挑的是什么东西?”老汉满腹怨气,正无处可泄,边没好气的说:“乌龙。”“乌龙?”教士来了兴趣,非要看看不可,老汉拗不过他,只好停下来,任其掀袋看茶。教士见茶叶色乌条细,异香扑鼻,喜不自禁,拎一片就咀嚼开来,居然味甜且香。大叫:“乌龙,好茶。快卖给我。”老汉开了个比绿茶高几倍的茶价,教师竟不还价,痛痛快快的将茶全部买下了,临走还嘱咐老汉说:“你的乌龙,从明天起我全包了。”
意外收获,使老汉绝路逢生,回到家中,他将这喜讯告诉家人,全家都乐得合不拢嘴。家人细细回忆了白天做茶的过程,觉得并无特难之处。于是决定从次日开始,就专做这种茶,并要做的比今日还好,不给中国人丢脸。
次日天才亮,全家人就上了山,至中午太阳正当顶时,又急忙挑茶回家,待鲜叶捂红后,又仿照头天的制法做茶,果然乌龙又出现了。全家人喜出望外,立刻将这好消息告诉了村人,村人赶来一看,果然是亮里投褐,褐里显红的乌茶,有人又抓了一把泡水,茶水竟也红艳艳的,便提议道:“既然茶汤是红色的,就叫祁门红茶吧,总比叫乌龙好。”众人均同意,于是跟着仿效,祁红就这样诞生了,美名随之也传到了国外。
评论